MSBA商業分析之路-選校考量

Eliesha Lai
6 min readApr 12, 2020

--

每年Summer或Fall Semester開始的研究所申請,最早在9月就會如火如荼的展開,第一round的申請時程大部分都會落在10月–1月期間,隨著學校一間間出結果,緊接著可能就會進入要交deposit的選校環節。

煎熬了半天,一路考了托福、GRE/GMAT、顧好GPA、累積實習/社團/工作經驗,到申請文件,列了一個申請落點的學校list、寫SOP、最後到面試,像打怪般一路過關斬將,但一到選校時就十分糾結好猶豫。究竟選校的考量有哪些呢? 網路上的文章裡已經有很多大神提供了自己的選校考量,問過大神們後我想做個自己的整理:

1. 有無身份:

在美國工作,有無身份絕對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點。如果有綠卡或美國國籍,不需要額外申請工作簽證,對於找工作想當然比較有利,也是很幸運的一群人,感謝上帝!

如果未來想留在美國工作,這時就可以考慮location跟想要的產業分布、networking>學校名聲跟排名(不是不重要,但對於有身分的人來說,相對不那麼重要)

2. 課程長度/class size:

以MSBA來說,大多是9個月到12個月的program,分為quarter制跟semester制,有些學校可以申請延長到將近2年,有利於找實習,有實習代表有更多接觸企業的機會,未來也可能轉正。大於一年的program,對於從未接觸過程式的同學來說,可能也會有較多時間去學習coding、去適應比較tech的課程,但不代表9個月的課程就不扎實不全面,畢竟每個人的起跑點不一樣,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評估。

小班制的教學質量相對會比較好,跟同學的關係也會比較緊密,教授學生比例上也會適合師生去做更多互動,對於喜歡常常找教授問問題或是希望跟同學熟絡的人來說,這可能會是一個考量點。

3. STEM:

對於沒有美國身份但未來打算留在美國工作的人來說,選擇有STEM的program非常重要,在畢業找到工作後,除了有OPT 12個月的工作機會,還可以透過STEM申請延長,時間上比較充裕,畢竟工作簽證需要公司花費一些心力跟成本去申請。目前MSBA/DA/CS大部分都是STEM認證,可以在申請時就注意一下。

4. Location:

學校地點的選擇跟未來就業地點息息相關,如果學校與當地企業合作實習,地點的重要性更凸顯出來了。如果location好,未來找工作比較不需要relocate,耗費飛來飛去的成本。
美國就業機會較多的大城市有: 紐約、加州洛杉磯/西雅圖/灣區、德州達拉斯/奧斯汀、芝加哥、紐約、波士頓、費城、亞特蘭大等等。
加州有許多科技業、電商網路產業、新創公司,東岸較多金融業,德州則是電信跟航空、金融業居多。在選校時可以查查學校附近的企業,看看有沒有心儀的公司,並且這些公司開設的職缺是否符合未來你的職業規劃。

5.學費/生活費:

包括獎學金的考量。照理來說公/州立會比私立便宜很多,但有可能某些州的公立會比其他州的私立貴。德州、亞特蘭大等地生活費相對比較便宜,相對來說薪資也可能開的比較低一些(透過Glassdoor、Indeed的薪資資訊比較來的),房租、生活品質、自身經濟狀況等等,也可以納入選校的考量,如果計算過成本覺得自己這樣投資下去,以後賺得回來也無妨,看整體CP值去決定,因人而異。

6.課程內容/教授背景:

大部分課程都會涵蓋Python、統計、R、SQL等等,但每個學校會有各自的特色,像是以我申請的SMU為例,加入了一些將學生培養成IT consultant的課程,課程設置上也很貼近企業需求。有些學校的BA底下會開設不同的tracks,像是Data Science、Marketing、Finance、Health care等等,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跟職涯藍圖去規劃考慮。又例如ASU的supply chain還蠻有名的,如果想往這方面走或是雙主修可能就能一起考慮,如果選課自由度高,就能涉獵到其他領域,修習別系的課。

有些教授業界經驗豐富,能帶給學生很多豐富的分享,透過跟教授的networking也有機會內推進公司。因此教授本身的背景經歷可以注意一下,或是教授很積極的找學長姐回來演講交流,這都是認識人脈的好機會啊!

7. 是否有Capstone/Practicum:

這是一個學生可以和當地的企業接觸的機會,透過與同學分組合作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用數據與分析解決商業問題。有些學校合作的公司都是很不錯的大企業並且很認真的執行這個專案,能從中學習到很多。未來也可以放在LinkedIn履歷上當作一個經歷。也透過這個機會,了解一下企業的文化跟運作方式,盡量從中挖寶,說不定這就是你未來的公司呢!

8. 就業率/Career service:

有時面試的最後一題,我們會詢問就業率跟就業景況,給得出數字的學校都挺有信心,不太敢講的學校或是官網上找不到數據的可能有些問題(個人猜測),一般來說國際生90%以上算高了,100%的學校就義無反顧地去吧!居然可以達到百分之百,學校實力堅強阿!

career service的部分,個人覺得重要性沒那麼高,畢竟找工作不能完全依賴學校阿!主要還是自身實力、經驗、人脈,學校只是提供一些場合跟機會,有機會幫你跟企業牽個線但不是救命丹。這個部分只要有提供諮詢、修改履歷、模擬面試、舉辦career fair就行了,其他像是是否跟其他科系共用資源,是否找很多大企業來徵才等等我個人比較沒那麼在意。

9. 個人職涯規劃:

說到最後,這還是最重要的吧!為什麼要唸BA,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的學校是否能幫助你達成自己的目標,順著自己當初的初衷去選擇學校,其實很多選項都能用刪去法的方式去除掉了。除了問自己這所學校好不好找工作,也可以問問學長姐做的工作是我的嚮往嗎?(這個部份真的可以多去找學長姐聊聊),畢竟就算找到一個工作但不甚喜歡,也是很不快樂的吧!

沒有所謂正確的選擇,但我們能透過各種努力跟熱情還有堅持,讓選擇變正確。

--

--

Eliesha Lai
Eliesha Lai

Written by Eliesha Lai

@UT Austin MSBA Class of 2021 8年級生,高一升高二那年交換學生開啟了不一樣的視野。| 在人生中碰撞,帶著傷成長。跌倒也希望姿勢很豪邁。

No responses yet